导语
这是一个简单却充满力量的真实故事。年仅10岁的玛丽·琼斯为了拥有一本自己的圣经,用自己的方式攒钱,即使遇到许多困难,她也一直没有放弃,最终用了六年时间如愿以偿。不仅如此,她的故事直接促成了圣经公会的成立。虽然这故事已经过去了两个多世纪,但她对神话语的渴慕与坚定的信念,仍旧可以激励如今的基督徒:更多渴慕神的话。
《玛丽·琼斯的故事》(简)电子书已在恩道电子书上架,目前新书6折优惠中,截至1月31日,欢迎选购!
书摘:走两英里去读《圣经》
以下文字节选自《玛丽·琼斯的故事》第3章,全书精彩,欢迎购书!
玛丽在门上敲了敲,伊万斯太太在里面应道:“快进来,亲爱的。礼拜六下午是我烤面包的时间,瞧你赶巧了吧。除非你想先到火炉边暖和暖和,要不你可以直接进客厅。不烤火了?好的,看上去你也不太冷。你带了纸和笔做笔记没有?”
“带了,谢谢您。”
“那你就可以立刻开始学习了。”伊万斯太太边说边将玛丽领进客厅,“《圣经》在那儿,用布盖着的。用不着我说,你也知道翻书时要小心吧。”
“我知道,夫人。”玛丽说着,在伊万斯太太拉出来的椅子上坐下来。
伊万斯太太回到厨房继续烤她的面点。玛丽将盖布从《圣经》上掀开:这就是了,一本大大的书,边上加了浮雕花纹,用黄铜钩扣住。玛丽平生头一次独自面对《圣经》,她停住手,满怀崇敬地看着它,然后翻开书,轻轻地揭动书页。
在这么多篇书里要找到她想找的地方还真不容易呢,教会里的牧者长老们怎么那么轻松就能翻到呢?玛丽花了好一阵子,动了不少脑筋,翻过旧约,碰到的那些书名就像老朋友一样熟悉。最后她终于翻到了新约,马太福音。
伊万斯太太的小儿子叫她去喝茶的时候,她还在忙着做笔记。她小心翼翼地合上《圣经》,把椅子放回原处,到厨房与伊万斯一家一块儿坐下品茶。这茶喝得很开心,伊万斯家的小孩子都为静悄悄的家中来了个小客人兴奋得不得了。
这两个男孩的姐姐已经长大成人;他们每天去几英里以外的中学上学,对乡村学校生活所知甚少,听玛丽讲她在那里的生活,都觉得稀奇得很。
虽然玛丽家境贫寒,这间农庄的厨房对她而言已经相当宽敞,但她对待大小主人的举止都很自然很轻松。威尔士人有这种天赋,他们碰到陌生人,不管处于什么地位,从来都不会举止失当。地位对他们没什么意义,这也许说明,威尔士人一直都是自由人。
玛丽沿着小路下山时,主人家的两个男孩还在后面冲她大叫:“有空再来啊!”
“她当然还会再来的,”他们的妈妈说,“她每个礼拜六都会来,我肯定她一个礼拜都不会错过。”
玛丽在黑暗的冬夜里走着,心中回想着农庄里这群朋友的好心,她下午阅读的经文,和它对她的许多帮助。可是,时间太匆忙了,她希望有更多的时间。
“如果我自己有一本《圣经》,我就不用花来回一个小时的时间了。”她想。一种强烈的愿望涌上心头。
“我一定要有自己的《圣经》。”她喃喃地说,随之而来的是一股压倒一切的决心,“我要拥有一本《圣经》!我要工作,攒钱,就是花上10年时间,我也要为自己买一本《圣经》。”
她轻快地走着,脑子里走马观灯一样地转过好些主意。她能做什么来赚钱呢?
“也许我可以养一群蜜蜂,卖蜂蜜赚钱,又不会占据我多少时间。”
她还没把这第一个计划想明白,就已经到家了。
全家人坐在火炉旁,她对爸爸说:“爸爸,能请你帮我做一个小盒子吗?”
爸爸笑眯眯地说:“做什么?你准备离开我们,去外面旅行,所以要一个小盒子?”
玛丽大笑起来:“不是啦!我不是说那种盒子。我是想要一个小蓄钱盒,上面有一个小孔的那种。”
“哦,一个蓄钱盒!我想我应该可以做的。可是钱从哪里来呢?”
玛丽热切地说:“爸,妈,我下定决心要努力挣钱,存起来,给我自己买一本《圣经》。然后我就能经常地读经了。我们每天晚上一起祷告时,也有东西可读了。”她的小脸因这念头而显得容光焕发。
妈妈担心地说:“亲爱的,你的生活已经够忙了。不过我会尽我所能帮你。你的缝纫越来越好了,应该可以找到一些针线活儿,抽空做做。”
玛丽问:“你们觉不觉得我可以自己养一群蜂?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。”
“可以的,”雅各说,“它们应该比较赚钱。屋外有只旧蜂窝,我帮你取下来。‘百货全’大卫·路易斯可以给我一点油漆,我就能把它弄成像新的一样,五月份就能招蜂了。他还会给你一窝蜂。他可是一个难得的养蜂人。”
玛丽感激地说:“谢谢您,爸爸。”
她静静地坐了一会儿,眼睛盯着炉火;但从她的脸上可以看出,她的心思正忙着呢。
最后她终于说:“我在想我所记得的《圣经》里所有的应许,上帝向努力追寻他的人,那些为美好东西努力祷告的人做的那些应许。”
“‘你当刚强壮胆,’”她母亲轻声念道,“是《约书亚记》里的句子吧!”
“我一直记得先知以赛亚书里的几句经文,”雅各说,“我还是个小孩子时,就记住了它。听着:‘大山可以挪开,小山可以迁移,但我的慈爱永不离开你。’我觉得它真是棒极了。山看上去牢不可破,无法移动,但即使它们能被移开,上帝的爱也不会让我们失望。”
“耶稣也给了我们那么多美妙的应许,”玛丽接过话题,“‘我不撇下你们为孤儿,我必到你们这里来。’还有,‘我就与你们同在,直到世界的末了。’还有,‘你们若奉我的名求什么,我必成就。’”
“所以,玛丽,你可以信心百倍地去实行你的计划,”琼斯太太说,“因为在《圣经》的某个地方说,‘他是信实的主,我要信靠他,必不惧怕。’”
就这样,玛丽坚持每个礼拜六去农场,还有她的学校,主日学,家务事,晚上的作业,她的生活非常充实。但最重要的,那个伟大目标——为自己买一本《圣经》——牢牢地占据着她的心灵,她读《圣经》越多,就越渴望自己拥有一本。
一个礼拜六的晚上,她父母像往常一样一边在织布机前忙碌,一边等着玛丽从农场回来。钟敲响8点了,琼斯太太起身,走到窗前,掀开窗帘向外张望
“都8点了, 玛丽还没有回来,”她说,“她从来没有这么晚过。外面这么黑,连星光都没有,她不会出什么事吧?” “不会的,莫莉,”雅各答道。
“她是在做上帝的工,上帝会照看她。她又不像有的孩子那样没头脑。”
“可是那段路又难走又危险,她虽经常走那条路,但天这么黑,可不太安全。我希望她快些回来。”
“你要的话,我就去接她,”雅各说,“但我猜得到她会说什么:‘哎呀,爸爸,我可不想让你在这么冷的晚上出来,那会让我觉得我不应该去农场,我不去了。’不,莫莉,那样我会觉得自己成了她的绊脚石。我有把握,上帝在那条路上的每一步照看她。听呢,这不是,她回来了。”
玛丽快捷的脚步已经在花园的路上响起来,她进来时,脸红扑扑的,生气勃勃。
琼斯太太问:“玛丽,你怎么这么晚才回来?”
“妈妈,你等急了吧!其实用不着担心。我今晚在农场过得好极了。我读完了明天的功课:马太福音第7章,头12节——整章都那么容易,那么感人,我读啊,读啊,读完了整章呢。
我刚读完,伊万斯先生就进来了,问我懂不懂所读的,我回答说,有一些很难懂。他就坐下,我们一起读完了那一章,他解释了那些难懂的地方,解释得又清楚又好。我现在对这一章都把握住了。你们愿意吃完晚饭后听我把它全部重复一遍吗?”
“我们当然愿意了,亲爱的孩子。”雅各肯定地说。
晚饭后,雅各在烟囱旁的椅子上坐下来,琼斯太太手里织着毛线活儿,玛丽坐在一张小板凳上,开始背诵那一章经文。她父母侧耳倾听着,被深深打动了:她读这些神圣的词句时,表情很热切,强调得恰到好处。看来她是真的完全理解了经文的含义。
当她背到:“你们祈求,就给你们;寻找,就寻见;叩门,就给你们开门”时,她的声音提高了,眼睛发亮,他们知道她心里又在想她那强烈的愿望,且正将这应许的确据牢牢地刻在心上。
佚名
经典传承出版社
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。两百年前的威尔士乡村,小女孩玛丽·琼斯为了得到一本《圣经》,从十岁开始,通过养蜜蜂、养鸡、为别人照看孩子、缝补衣服、拾柴火、打扫厨房……在六年里终于攒够了买一本《圣经》的钱。她的故事后来感动了更多的人,促成了联合圣经公会的成立。从玛丽·琼斯身上可以看到,改变生活的是信念与梦想。玛丽·琼斯从生活的艰辛中学习承担责任,从匮乏中学习自立和进取的故事也能够激励今天中国的孩子们。
相关推荐